抓住共建机遇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时间:2016-06-20 作者: 访问量:
2015年12月22日,河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强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工大该如何抓住机遇”这一主题发表讲话,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旨在创新区域发展体制,优化区域发展布局,通过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一战略对深入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等教育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使命。
河北工业大学隶属河北、地处天津,学校超过90%的本科毕业生在京津冀地区就业或深造,超过50%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在京津冀地区就业,京津冀区域十几万校友的血脉联系已经在助推协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与京津冀三地行业、企业联系紧密,近年来,年均与区域企业签订科技合作项目300多项,学校科研成果也大多在京津冀区域转化,如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建筑节能等技术在天津、唐山、沧州的多家企业推广应用。2014年12月,河北省、天津市和教育部三方签署共建河北工业大学的意见,这对学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也为学校助推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搭建起了很好的制度平台。
为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工业大学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瞄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高教资源深度共享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并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积极促成京津冀工大联盟成立。作为“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学校与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将通过教师互聘实现优质师资共享,联合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共同组织学生开展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创业教育等活动,促进学生的跨校交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别由三个学校牵头成立了“京津冀交通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环境污染控制协同创新中心”和“京津冀智能装备技术与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打造“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协同创新体系,辐射带动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的协同创新和综合改革迈上新台阶。此外,三校还将联合建立多学科组成的高端智库和开放式研究机构,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建设,为京津冀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
二是围绕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学校建立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暂停或减少了不能完全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本一招生专业18个、本三招生专业20个,同时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创新设计等领域,加快建设新兴交叉学科和新专业,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三是整合资源为京津冀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学校汇聚京津优质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成立了河北工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组建了“现代海洋化工技术”、“生物辐照技术”、“煤化工、石油化工和盐化工联合产业关键技术”等15个协同创新中心,与天津市武清区共建“京津冀协同发展产学研共建基地”,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工作。学校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政策优势,在天津有关区县、河北主要地市建设科技园分园,孵化培育创新企业,加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